miga🐒🐒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生命在智慧中觉醒,却又在偏见中凋零

阿尔吉侬——一只为人类脑部实验献身的老鼠,它在通过脑部手术后智力得到极大提升,但手术效果的不稳定性却在剥夺它智力的同时,也夺去了它的生命。

故事的主角查理·高登,是一位同阿尔吉侬有着相同命运的先天智力障碍患者。他在接受试验后写就的一份“自智力障碍,到接受脑部手术后变成天才,再到逐渐失去智慧”的自述报告,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 。

伴随着查理的文字,我们可以读到在智力控制之外人类善良的天性,看到社会对待弱者的善意与偏见,经历一次由获得到失去的精神之旅……


01

“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 ——莎士比亚


我们都知道,缺乏智力对一个成人来说意味着失去“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掌控自己命运的资格。而故事的主人公——患有先天智力障碍的查理,最大的愿望就是变聪明。


为此,他自主报名,每周三次参加低能成人班的课程,并且学得非常用功和努力,成为了班级最好的学生;他不在乎疼痛和实验失败可能导致的危险情况,非常努力地去争取实验资格。


因为在查理的世界里,变聪明意味着打破命运为他人生上的枷锁,去想聪明人脑袋中美好的事情,去赢得更好的人生,具体来说,是去赢得更多的爱。


在查理单纯的想法中,变聪明后,他就可以看书,知道很多事情,能和面包店的同事和大学生谈论相同的话题,从而交到更多的朋友;变聪明后,他就可以让纪尼安小姐高兴,从而让自己喜欢的纪尼安小姐也喜欢自己;最重要的是,变聪明后,他就可以满足家人,特别是妈妈的期待,从而不再被送走,不再孤单。


现实中孤独的环抱和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望最终推动查理接受了脑部手术。


从此,一个新世界的大门缓缓向他打开,他怀着欣喜走进智慧的曙光,走向一段被智慧改变的人生。


从难以记忆识字,到读完第一本《鲁滨逊漂流记》,再到快速掌握历史、地理和算术、外语;从只能完成送货跑腿的简单工作,到成功操作别人难以操作的面包机,再到胜任面包师工作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成本节约方法;从被纪安妮小姐同情与帮助,到得到她的关心和喜爱,再到被纪尼安小姐仰望和崇拜……查理从一个人们口中的“傻子”,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天才,从被命运愚弄的人,似乎成为了命运的征服者。


获得智慧的查理踏上了一段闪闪发光的人生,然而我们在为之振奋的同时也不禁为其担忧:把世界想象得太好的查理,看清真相后,智慧的光又能为他闪亮多久、照得多远呢?


02

“如果没有人性情感的调和,智慧与教育根本毫无价值。” ——查理·高登


如果查理的故事止于以上,也不失为一个欢乐、幸运的故事。然而,智慧在缺失爱和被爱的能力下,如同从潘多拉盒子里放出的希望,在带给人快乐、幸福的同时,也给痛苦和遗憾留下后门。


从前,查理只生活在当下,没有过去的记忆,也不曾有未来的忧虑。而现在,随着智力的提升,在查理脑海中尘封的记忆逐渐苏醒,并一点点成为了缚住他的枷锁。母亲歇斯底里的斥责,同龄人不怀好意的捉弄,同事肆无忌惮的嘲笑……当智慧揭开愚昧的面纱,世界在查理面前也丢掉了堂皇的滤镜,丑态百出。


查理逐渐明白,原来自己心心念念的家人并不真正在乎他,只不过把他看作耻辱,残忍地抛弃罢了;原来人们并不是他想象中那样拿他当朋友,他只不过是周围人无聊时捉弄的“乐子”而已;原来尼姆医生为他做手术并非是为了真正的帮他,他只不过如同阿尔吉侬一样,是他争名夺利的试验品而已;原来那些他从前仰望和羡慕的人们,并非人人都始终如一的诚实善良,那些自以为比查理聪明的人会为了私利而损害他人,为了名利而丧失道德;而那些被定义为善良的好人也会在人情世故中做出伤害别人的选择……


在缺乏对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认知时就暴露在残忍的现实荒野中,获得智慧反而打破了愚笨为查理维持的现实与内心之间的平衡,于是愤怒、怀疑、嫉妒、失望等这些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搅乱了查理原本单纯、善良的世界。


为了应对这样的失衡,查理的真诚中渗入了受伤后的戒备,善良中掺进了被欺骗的愤怒,单纯中搅入了人情世故的困惑……


在文中有这样两个情节,一个是当聪明的查理回到成人教育中心后曾经的同学说“他现在说起话来像个大人物”,而纪尼安小姐也说,以前的查理有一种亲切、坦诚,让大家喜欢,乐意跟他在一起的和善态度。如今,查理的智能与知识却让他变得不一样……;另一个情节是获得智力的查理讨厌被尼姆医生当作实验品而非正常人类一般对待,而查理在发布会上带着阿尔吉侬逃跑后,他也如同尼姆医生对待他一样对待阿尔吉侬,把它当试验品,将它放入了迷宫。而曾经那个还未变聪明的查理却只是把阿尔吉侬当作朋友。


从愚笨查理到聪明查理的这种变化似乎对应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笨拙就是简捷而朴质,聪明则是圆滑而又躲闪。聪明是下贱的,愚笨则是直率而诚实”。


常人为查理获得智慧却失去了原本的单纯和快乐而惋惜,然而这还不是这个故事最不幸的地方。


由于对于查理进行的脑部实验并不稳定,查理在成为天才后,智力逐渐从一个高峰跌向了另一个谷底,甚至比手术前的情况还要糟糕。因为实验的失败,查理最终只能在沃伦之家度过余生,在失去智慧的同时,还失去了过去的自由、善良和乐观。


如果获得智慧要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那我们不禁要问,查理的经历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03

“即使是一个智慧的地狱,也比一个愚昧的天堂好些。” ——雨果


“智慧是人类最伟大的恩赐之一,只是在追寻知识的过程中,对爱的追寻往往就被搁在一旁”这是查理对自身获得智慧,却情感失调,最终导致人格分裂悲剧的原因总结。


然而,在经历失望与迷茫,承受得而复失的痛苦,乃至即将被送往沃伦之家,查理对自己的选择却并不后悔。


“无论我的下场如何,我对那些尚未出世生命的帮助,已等于让我活过千百次正常的人生。这样就足够了。”


虽然在情感失调下智慧反而比愚笨对查理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但在查理得到智慧又失去智慧的过程中,他实际上也经历了两次人生价值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手术打开查理智力大门之时,他实现了对自我生命局限的超越:从此,查理理解了智识世界的广袤,赢得了他人对自我的肯定,获得了支撑自己选择更好生活的能力……


而第二次飞跃是查理跨跃丑恶现实和残酷命运设置的陷阱,拒绝放任自己堕落之时,他实现了对人性丑恶面的超越。在经历了解真相的失望、贪婪虚荣的诱惑、自暴自弃的低谷后,查理本可以愤世嫉俗,追名逐利、乃至自暴自弃,但最终他冲破层层障碍,去追求人生更高的价值。在生命的最后,查理仍争分夺秒地探索着人类智识的极限,并以自己的生命为鉴,不让同病相怜者再重蹈覆辙。


如果不经历这一切,查理的生命不过是千千万万的不幸之一,虚像中的快乐只是易破碎的泡沫,这种快乐并不会累积成大众意义上幸福的人生,反而泡沫内里只是生命空空如也的悲叹罢了;而经历如此一场人生,查理得以直面真实而残酷的世界,去经历失望、诱惑和伤害,克服情感失调带来的内心失衡,并最终原谅一切、突破一切,坚守那个不被世俗污染纯粹而美好的自己,在获得自我升华的同时,也最终成为挽救千千万万不幸的一个机会。


对于查理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要智慧还是要快乐的选择题,而是一场“打破被愚弄的命运,经历常人的情感,突破痛苦和堕落,最终为他人做点什么”的挑战,而完成这项挑战,查理便已经获得了人生的最高智慧和最大满足。


04

“侮辱是发自过去的传票,它们的含义只来自过去众多不断重复这些词汇的人们……但这些侮辱对于它的接受者来说,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投射:他们被恐惧的预感所笼罩,他们所承受的这些词汇、这些暴力将会伴随他们一生。” ——迪迪埃·埃里蓬


查理的故事自始至终都是一场悲剧,而这场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偏见。


令人难过的是,查理所受的偏见中,有一部分来自于他的家人。


查理的母亲不接受查理患有先天智力障碍的事实,她极尽所能地想把查理矫正得如同正常孩子一样,从希望到失望,从耐心到歇斯底里,从容忍到抛弃,查理母亲对查理的逼迫式教育在查理心中埋下了伤痛的种子,成为了查理一生中悲剧的开始。


母亲为何会因为孩子有缺陷就抛弃孩子?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当然不是。这其中反应的是母亲自己无法承受的痛苦和用错了方式的爱。母亲对外界看法的在意,对查理先天智障的自责,让她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想要强行纠正“错误”的逼迫。母亲这份以他人看法和自我意志作为起始的爱,到孩子那里就变成了伤害,这实际上是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的困境。


我们无法完全责怪查理的母亲,因为一切的根源来自于整个社会环境对“不正常”的偏见。


“别人的想法永远最重要,外表要比她自己或家人更优先,而且认为是理所当然。”


母亲对外界偏见的在意才会让她对查理的爱如此用力,用力到刺痛查理,用力到失去力气最终抛弃查理。


而在家庭之外,社会对查理的偏见更甚:从小被同龄的孩子愚弄,长大后又遭到周围人的嘲笑,查理一心想把周围的人当朋友,但却始终无法进入人群。不过这些对愚笨的查理来说,这些情感上的伤害还不曾显现。但随着查理逐渐变聪明,偏见带来的伤害向他潮水般涌来,最终导致了查理的失衡。


在查理变聪明后,愚笨的查理并没有消失,他作为另一个人格与聪明的查理共存。这个愚笨的查理人格,其实是偏见在查理心上划下的一道伤口,随着查理智识的清醒,痛感逐渐被唤醒。


而在查理被旧伤折磨之时,这道伤还在越划越深。

“以前,他们都嘲笑我,因为我的无知与无趣而看不起我;现在,他们却因为我的知识与了解而痛恨我。为什么?”


查理至始至终没有做错任何事,而他人却始终没有接纳他,像接纳一个人一样,基于尊重、平等地接纳他。或许大众意识就是这样,只能接受处于峰值的中间状态,而处于少数的两端角落则长期被偏见盘踞,人们对此的忽视或习以为常,却是对这种“少数”一生的伤害,这就是查理悲剧的最大原因。


05

“有些常识的人都会记得,眼睛的困惑有两种,也来自两种起因,不是因为走出光明,就是因为走进光明所致,不论是人体的眼睛或心灵的眼睛,都是如此。记得这件事的人,当他们看到别人迷茫、虚弱的眼神,他们不会任意嘲笑,而会先询问这个人的灵魂是否刚从更明亮的生命走出来,因为不适应黑暗而无法看清周遭;或是他刚从黑暗走入光明,因为过多的光芒而目眩。他会认为其中一个人的情况与心境是快乐的,并对另一个人产生怜悯。或者,他可能想嘲笑从幽冥走进光明的灵魂,但这总比嘲笑从光明世界回到黑暗洞穴的人更有道理。” ——丹尼尔·凯斯


查理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对应着扉页中“走出光明”和“走入光明”的状态,他的悲剧来自于“忘了这件事的人”;但查理的故事不完全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悲伤的主线中也透出很多温暖的细节,而这份温暖来自于“记得这件事的人”。


事实上,正是人性的温暖善良托起了查理的生命。从查理母亲将查理赶出家门到查理度过人生的第32年,是赫尔曼叔叔、唐纳德老板、纪尼安小姐、斯特劳斯医生像对待一个人该有的尊重、包容和爱那样对待查理,对他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爱,让查理能够自食其力,甚至还让他在此基础上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向上生活的勇气。


这些人对查理的爱让愚笨的查理能尽量如常人那样自由地在社会上生活,虽然他因为愚笨被人嘲笑、捉弄,但生活水平已经比被送入沃伦之家,彻底被社会排斥出局好过太多了。


而在查理从天才跌入智识谷底的过程中,查理对沃伦之家的一次拜访,也让他看到在社会最暗淡无光之处,也有微小的星火在闪耀。


在沃伦之家里,“人们绝口不谈复健、治疗,或是把病人重新送回世界,没有人谈到希望。那种感觉就像活生生的死亡……或是更糟,根本不曾充分活着与了解。灵魂从一开始就在枯萎,并注定要对着每一天的时间与空间凝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查理所接触的工作人员们其实也闪出人性的温暖,“脸上有红色胎记的舍监妈妈、说话结巴的工场老师、慈爱的校长,还有一脸疲惫的年轻心理学家……每个人都在奉献自己的一部分给那些有缺憾的人,并从中找到自我的实现。”


虽然沃伦之家里的生活是被“肢解”的生活,但沃伦之家本身地存在,其实也是社会对于社会少数人群的一种关怀,这种关怀是文明社会中人对人的一种底线的关怀,它维护的是人性的基准。


查理经历这一切的终点是沃伦之家,这其实也不算一个特别悲剧的结局,至少,好过阿尔吉侬。


而在报告的最后,查理在即将步入沃伦之家时也想到了阿尔吉侬,他写到“如果你有机会请放一些花在后院的阿尔吉侬坟上。”


我想,这份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也是查理留给世界的一份温暖。它代表着一份献给牺牲者的尊重与同情,一份施予同病相怜者的理解与慰藉,也是一份提醒他者警惕偏见的告诫与警示。


评论

热度(12)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